学术评价是遵循“质量第一”原则的,所以对于研究生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把路子走正,自觉树立精品意识,把精神高度集中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上来。这里,凭据本人多年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就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创新略述管见。
一、学位论文选题的两个层面 人们通常认为,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即是,博士生基本上具备了自主选题的能力。其实对于硕士生来说,努力掌握自主选题的技术也颇有须要。因为,在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的时候,导师通常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也还是有一定选择余地的。
所以,岂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选题均是学位论文写作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差别的专业、差别的研究偏向,选题都有其特殊性;而且,选题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固然,共性也还是有的。
一般地,学位论文选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为研究偏向的选择,微观为研究问题的选择。1.研究偏向的选择 研究偏向的选择,即是在某学科内关于研究领域的选择。
每个学科都可以划分为许多研究领域,尤其是科技哲学,所辖研究领域特别多,所以就有一个研究领域的选择问题。研究偏向的选择是否恰当,不仅在一定水平上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高度和学术寿命,而且,对于学位论文的难易水平和质量崎岖,也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准备读博的硕士生和未来有意从事学术性质事情的博士生来说,意义特别重大。一般说来,研究偏向的选择是基于小我私家的兴趣、知识基础、师承关系、研究条件、学术情况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其中,以下两点需要特别予以重视:(1)联合结业去向。
近些年,在具有学术性质的单元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中泛起了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他们在读研究生时,科研偏向比力专,但走上事情岗位后,往往会遇到所在单元学科建设需要与小我私家科研偏向之间的矛盾。在此情况下,多数人选择了改变原定研究偏向的做法。由于这种改变大多出于权宜之计,准备不足,再加上社会生长迅速、外界诱惑许多,于是他们的研究偏向就不停地变来变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最终,丧失了一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偏向,科研陷入了极大的被动。针对这一问题,青年教师最好的选择是既要适应所在单元学科建设的需要,又不要轻易放弃当初在导师指导下经由深思熟虑所选择的研究偏向,即应当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最佳的联合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坚守原定的研究偏向。其实,在读研究生时便可以就此早作准备。
虽然鉴于当下就业的现实,科研偏向与实际事情完全吻合的可能性极小。但研究生在选择研究偏向时,还是应在综合权衡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和学科生长内在逻辑的同时,只管思量到自己未来结业后有可能从事的事情。固然,学位论文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没有须要太过追求完全吻合。
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使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选择适当向自己结业后有可能从事的事情的偏向靠拢,是十分有益的。(2)有一定的自由度。即在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大脑能够自由思考,“手脚”伸展得开。
学术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而未知世界充满了大量偶然因素,种种各样的难题随时都可能泛起,因此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必须保持自由。学术自由主要包罗心灵自由和外部自由。心灵自由是指知识分子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思想超脱,能够挣脱名利羁绊,抵御种种诱惑。
也就是到达了科学家竺可桢所说的那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境界。大量事实讲明,只有淡泊名利,才气保持心灵自由。
心灵自由是一小我私家的修养和思想境界问题,关键在价值观的选择。科研偏向的选择主要涉及另一类自由,即外部自由。外部自由首先是指言论自由、出书自由、思想看法自由。
如果你的研究偏向伸到禁区里去了,意识形态不允许,那就需要斟酌;其次是指要有从事研究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资料条件。如有些领域里的研究,经常存在开展社会观察和使用稀有文献的问题,若没有经费,便会寸步难行。另外,某些领域里的统计资料不实或差池外公然,势必会影响研究的正常举行。
在选择研究偏向时,研究生都要充实思量到这些情况。2.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问题的选择,即是选择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这一选择,最基础的原则就是,选题一定要“汇聚到点上”,切忌“大而无当,浮泛不实”。“大而无当”是指题目过大。
就科技哲学而言,诸如“论思维”、“科技生长的纪律”、“粒子论”等题目,就是一些大而无当的题目。选这种题目做论文,最终都只能是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浮泛不实”是指论文题目没有一语道破,凝聚到中心论题上。这种情况特别常见。
例如,研究某人的科学思想,文中讲了某人科学思想的形成、内容、影响、评价等,可谓面面俱到,但只是停留在面上,没有凝练出中心论题,找到某人科学思想中最具缔造性、最闪光的“点”。因而没有形成一个深具个性的题目,只能是大而化之的“论某人的科学思想”。为什么有的人易犯选题过大和浮泛的毛病呢?最常见的原因有二:①没有充实认识到任何一般都存在于个体之中。
寻找一般,往往需要着眼于个体,从个体入手,尤其是在全局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个体。而通过关键性的个体寻找一般,乃是选题要“汇聚到点上”的真谛;②缺乏“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中,作者具有问题意识是很是重要的。正如胡适一幅题词所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问题意识的实质就是善于在履历事实和现有理论之间敏锐地发现和捕捉矛盾。在学术研究中,问题不是一般而言的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即科学前沿或学科生长面临的问题。
①它不是哪一小我私家、哪一部门人不明确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不明确的问题,即科学上还没搞清楚的问题。②它是比力成熟。
本文来源:爱游戏app-www.ezguo.com